福山宝地,地灵人杰。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福州“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福山,今名董峰(奉)山,属长乐县”福州因有福山而得名,福山因有董奉而改称董奉山。
公元200年农历九月十四那天,绿树环宅的董家院落,杏风送爽,紫鹊翻飞,片片祥云飘绕屋檐。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条小生命诞生了,他就是后来名垂千古的神医董奉。
无奈,董奉自小身体虚弱,病灾将他那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境推到举步维艰的地步。乖巧伶俐的董奉从小感悟着生活的艰辛,在父母家人、邻里乡亲呵护下,他渐渐对青山秀水和树木花草产生一种深厚的情感和莫名的向往,朦胧地感到天地万物自有一种神奇的灵气蕴涵其间。
父母省吃俭用,将小董奉送进村里一家私塾念书识字。小董奉聪明好学,读书往往过目不忘,记忆超常。
私塾先生为人和逊,生活俭朴,又多识些药理,平日常弄些花草根叶为村民诊疗,还经常饶有兴趣、津津乐道地给孩予们讲述各类民间偏方和名医治病救人的故事。
邻里亲情、先生品学都潜移默化着童年董奉,在他幼小纯真的心灵世界里,深深埋下像先生一样研习医药,解救病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