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草堂欢迎您!
中草药知识
黄芪
时间:2020年07月22日 点击: 1771 次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别名

戴椹,戴糁,独椹,黄耆,百本,蜀脂

拉丁名称

Astragali Radix

药性

药用部位

药味

功效类别

补虚药

归经

脾经,肺经

主要产区

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


功效主治

功效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

9~30g。

采收加工

采收方式

黄芪质量以3-4年采挖的最好。目前生产中一般都在 1-2年采挖,影响了黄芪的药材质量。建议3年采挖。黄芪在萌动期和休眠期的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含量较高。据此,黄芪应在春(4月末5月初)和秋(10月末11月初)二季采挖。蒙古黄芪不同物候期总皂苷含量是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升高的,9月可达到最高值,因此从得到总皂苷角度,应在9月采收。此外,就氨基酸含量来说,3年生的高于1年生的,2年生的最低,因此最好采收3年生的。采收时可先割除地上部分。然后将根部挖出。黄芪根深,采收时注意不要将根挖断,以免造成减产和商品质量下降。

加工方法

将挖出的根, 除去泥土, 剪掉芦头, 晒至七八成干时剪去侧根及须根, 分等级捆成小捆再阴干。以根条粗长, 表面淡黄色, 断面外层白色, 中间淡黄色, 粉性足、 味甜者为佳。干品放通风干燥处贮藏。

炮制方法

黄芪

  1. 净化:取原药材,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根头和空心较大的药材,洗净。
  2. 软化:取净黄芪,以闷润法,每天喷水数次,尾部喷水量宜小,条粗者喷水量宜大,并经常翻动,至以弯曲法检查合格时,备切。
  3. 切制:切斜片或厚片,厚度为3mm。若为手工切制,将黄芪整齐的扎成小束,置于刀床上,一手握刀,另一手将黄芪推向刀口,切片。若为机器切制,将黄芪装入旋转式切药机的固定器内,铺平,压紧,调整方向后,启动机器切片。
  4. 干燥:晒干。

炙黄芪

  1. 取生黄芪片。
  2. 炼蜜。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徐徐沸腾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捞去浮在表面的泡沫和蜡质,然后用罗筛或纱布滤去死蜂等杂质。对于浓稠的蜂蜜可酌加开水稀释,过滤后继续炼制。一般以起鱼眼泡,手试之粘性较生蜜略强,颜色稍微加深,温度105℃,比重1.30即可。
  3.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淋入黄芪片中,拌匀,闷润4-6小时(令蜂蜜吸尽) 。
  4. 将黄芪片置炒锅中,用文火炒制,炒制时翻动要勤,炒至:颜色深黄均匀,略带焦斑,有光泽;饮片不粘手,炒动时手感由重滞转为轻松;饮片起锅晾凉后,用手翻动有轻微沙沙声,结块疏松,轻轻搓动即散,饮片之间无粘连。
  5. 取出,放凉。每100kg黄芪,用炼蜜25kg。

贮藏方法

储藏

黄芪一般用麻袋片内加支撑物扎捆包装,每件50公斤左右,少见纸箱盛放。贮存于干燥通风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60-75%。商品安全水分10-13%。

养护

本品吸潮易生霉、虫蛀。染霉品两端及折断面显白色、绿色霉斑,有时表面也见霉迹。危害的仓虫有茸天牛、印度谷螟、咖啡豆象、裸蛛甲等。储藏期间,定期检查,发现轻度霉变、虫蛀,及时摊散、晾晒,严重时用磷化铝、溴甲烷熏杀。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密封抽氧充氮,进行气调养护。

药方选录

  1. 治疗自汗:防风、黄耆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2. 治疗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黄耆桂枝五物汤)
  3. 治疗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干口燥,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者:黄耆六两(去芦,蜜涂炙),甘草一两(炙)。上细切,每日二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六一汤)
  4. 治疗消渴:黄耆三两,茯神三两,栝楼三两,甘草(炙)三两,麦门冬(去心)三两,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备急千金要方》黄耆汤)
  5. 治疗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黄耆、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福州市长乐区中医院董奉草堂中医药
闽ICP备2020017522号-1